内容页搜索

三国(220280)时,元荡村落是东吴孙权的辖区,流传着美丽的民间故事,与元荡村民休戚与共的吴江第二大荡——元荡,有个御赐名莼菜荡的故事,足以彰显元荡村祖辈的智慧与善良。

民国年间(1912年至1949 9月),元荡农民在田间劳作,耘稻、耥稻、罱泥、收割时,以对唱山歌为乐。每到传统节日,进行庙会,村上搭起戏台,做戏、竞唱山歌,场面热闹。山歌内容大都反映男女爱情,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,特别是短山歌,更以情歌居多。山歌的歌词、故事多半是传口唱、传口说,见诸于文字者寥若晨星,却不影响山歌的广泛传唱和传诵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山歌增添新内涵,山歌唱出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,讴歌共产党,讴歌土地改革、婚姻法等英明决策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山歌被认为是淫词滥调,被视作靡靡之音,元荡村民无人敢问津,传承出现危机。

80年代初,党与政府对民间文学进行挖掘和抢救。在全国掀起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潮,使濒临绝唱的山歌终于老树爆出新芽。19877月,西岑小学教师李田林利用学校放暑假时间,投入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中,多次采访西岑自然村64岁的村民李阿四老人,她虽识字不多,但凭着对唱山歌的喜爱和好记性,将山歌唱得头头是道、惟妙惟肖。她演唱的《十稀奇》《十朵棉花》两首山歌,入选到《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·吴江县资料本》。元荡村域建房上梁时泥木工匠唱的《上梁歌》余音绕梁。是年,南灶小学教师吴海民利用学校放暑假时间,投入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中,他多次拜访南灶村会计杭永法,将杭永法绘声绘色讲述的民间故事、民间传说记录成文字。其中民间故事《“跨膝”杀贼秃》《八哥翻本》,入选到《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·吴江县资料本》,使元荡村生动的民间口头文化得到传承。人们在元荡村域采集到许多谚语,有政治类、事理类、修养类、社交类、生活类、自然类、生产类等,经筛选后入选到《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·吴江县资料本》,元荡村域的民间口头文化丰富吴江县民间文学的资料库。

20096月,元荡秧歌队在江苏省第二届农民体育节上表演的《村口》,就是用芦墟山歌与打连厢、挑花篮相结合的表演形式,载歌载舞展示元荡风貌。